首页 >> 2017年-01期

【专栏】中国人教了老外哪些英语

 

发布时间: 2017-02-15

  中国学生初到国外留学,总是或多或少会把“Chinglish”(中式英语)带出国门,令人啼笑皆非。然而,英语大师陆谷孙对中式英语却不拒绝,而且还兴致勃勃地研究并加以改造,他曾经推荐《你必须知道的27个才华横溢的ChinglishWords》,他说,“都说我们中国人缺乏创新力,看了下面这张词表,你不能不佩服构词者的创新力。”笔者记得其中有 smilence (笑而不语)、propoorty(房地产)、 sexretary(女秘书)、gunvernment (枪杆子政权)、z-turn(折腾)等。

  中国人教老外英语很起劲,老外接受中式英语也很谦虚,于是就有了诸如“youcan you up”等一连串畸形英语,甚至连鸟语老外也怒赞这些中式诙谐英语。

  “you can you up”的流传度特广,据说最早出自几个NBA球队的贴吧。意为“你行你上啊!”,后面往往还要紧跟一句“no canno BB!”才更显力度。BB=BIBI是中文音译,东北土话,是带有侮辱意味的词语。“no can no BB”的意思是“不行就别瞎嚷嚷”。此话语已被收录到美国在线俚语词典“Urban Dictionary”(《都市词典》)。

  还有一句也挺火爆的——“no zuo no die”,此句直接来自“不作死就不会死”,它的原意是“没事找事、自找不快、自寻死路”。很快就有不少人创作了若干类似的对联,比如“no try no high”“you zuo you die”“why you try”等等。“no zuo no die”也被正式收录进美国在线俚语词典,2013年,这一网络热词红极一时,几乎成了一句经典的口头禅。

  毫不夸张,中式英语确实丰富了英语词库。英语经过1500多年的演化,将迎来一个重要的时刻——第一百万个单词的诞生。英语词汇爆破式的递增,得益于中式英语以及其他60多种将英语和民族语言相结合的语言,如西班牙式英语、日式英语、印度式英语,甚至港式英语、新加坡式英语等,这些语言越来越广泛的应用,尤其是通过互联网的广泛传播,大大丰富了英语词汇库。据统计,最近新增的两万个英语单词中,就有20%来自中式英语。

  2013年,中国大妈疯狂投资黄金,甚至震动了华尔街,但没想到随后黄金市场持续低迷,不少中国大妈都被套牢。而“dama”这个汉语拼音竟然现身《华尔街日报》,被称为“影响全球黄金市场的主力军”。“dama”这个新生英文词汇也就演化成“热情但冲动、精力充沛但经常盲从、擅长利益计算但缺乏能力和眼光的群体”。

  当然,“tuhao”(土豪)的风头也丝毫不逊色于“dama”。英国广播公司专门做了一期“tuhao”的节目,介绍这个词语的来龙去脉、词义和风靡一时的原因。牛津大学出版社甚考虑将诸如“dama”“tuhao”“hukou”(户口)这些有中国特色的词汇收入牛津词典。一名牛津大学出版社的工作人员表示:“这些词汇还没有正式加入牛津词典,不过其流行程度令人印象深刻。”《牛津英语词典》中大约包含120个具有中文渊源的词汇,大多不是直译拼音的形式,例如“Chinglish”(中式英语)、“dimsum”(点心)。其实,不少老外在交流中,也已经习惯地将“guanxi”(关系)、“mianzi”(面子)等反映中国文化特征的词语当作英语单词了。

  在吸收外来语时,人们还特别注重尽量契合英语构词规则,使其本土化。如“gelivable”(给力的),每到年底,往往会听到有人说:“The companysyear-end awards is so gelivable.”(公司的年终奖真是太给力了!)

  还有一词值得玩味,“niubility”,即“牛B”的意思,多指出语者发自内心的感叹,赞赏对方很厉害、很彪悍的意思。例如“You are full of niubility”(你牛B死了),顺势而为,即刻就出现了“zhuangbility”和“shability”。前者意为“装B”,例如“Back up!He is going to play zhuangbility”(后退!他要开始装B了);后者是“傻B”的意思,例如“The power of your shabilitycan destroy everything”(你傻B得简直无敌了)。

  其实,中式英语也不是什么新鲜事,刚改革开放时,就曾经盛行过“longtime no see”(很久不见)之类的中式英语。如今,“long time no see”也已成为标准的英文词组。《阿凡达》热映,该片1小时40分左右的时候,主人公就说出了一句字正腔圆的“long time nosee”。还有一些司空见惯的中式英语正被世界接受,成功“转正”。比如毛泽东的名言“好好学习,天天向上”,在中国可谓是老幼皆知。早些年,有人将其翻译为“Good goodstudy, day day up”,曾经登顶“十大最搞笑中式英语”之榜首,传为笑谈。2011年7月11日,南京公布的2014年青奥会的6句候选口号中,“天天向上”的英语翻译正是“day day up”。当然,正式场合我们会译成“Study well (hard) andmake progress every day”。

  中式英语作为一种特别的语言现象发生在现实生活中,刚开始时或许会造成一些小尴尬,但往往十分诙谐,令人会意一笑,往往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。“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”(人山人海)这句话虽是英文直译,然而在中国国情视阈下,域外来客一看就懂。记得有一次,我请外宾吃饭,吃到皮蛋,便聊起这玩意的英语译法,相当有趣且传神。我们可以直接用汉语拼音“pidan”或者英语“preservedegg”,但更好的译法是“centuryegg”或“thousand-yearegg”。大多数老外不习惯皮蛋的滋味,他们会说“Its very strong”,回答也很传神。在另一次有外宾参与的饭局上,我点了一个无锡茭白,可我一时不知道英语怎么说,也不确定英语中是不是有它正统的学名。我就即兴编了个“water bamboo shots ”(水生竹笋),老外居然也能听懂!

  据“全球语言监测机构”的监测表示,平均每98分钟就有一个英语新词问世,平均每天有一个中式英语杀入“标准英语”家族。曾被诟病的“中式英语”也开始逐渐被外国人认可,可以预见的是,随着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越来越大,会有更多的中式英语进入正规的英语字典,并散发出它独特的魅力。